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疆吉昌国际院士港:搭智慧之桥 汇合作之力 融创新之智
最新动态
新疆吉昌国际院士港:搭智慧之桥 汇合作之力 融创新之智
2024-12-2739








12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领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终身荣誉会长、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院主席黄正明院士带队,尹伯悦、党永福、薛冰、禹宝庆、蒋平安、黄勇七位院士,还有林进秘书长一行8人,带着中国院院士们的期盼,奔赴昌吉新疆国际院士港,考察院士港的建设情况。考察期间,各位专家院士出席了由院士港主办,上海第七人民医院与昌吉学院共同承办的“医工交叉、融合创新”专题研讨会。最后,与会成员申报并了解了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在中国落地事宜。


在零下20多度的天气里,院士们冒着严寒,踏着冰雪,较好的完成了此次所担当的使命。









院士们考察院士港建设情况

院士们在新疆国际院士港合影


由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院设在新疆的院士港,全称为“新疆生态安全生命健康国际院士港”(简称:新疆国际院士港)。该港始建于2024年7月26日,地点为新疆昌吉州昌吉学院科研楼二层。隶属关系为中国院与昌吉学院共建。中国院负责院士港的内涵建设,其中包括“科研项目的引入、科研团队的选入、会议及其学术活动等”。昌吉学院负责院士港的基本建设,其中包括“提供科研条件、科研仪器设备、院士专家办公生活条件等。院士港的管理分别由中国院主席黄正明院士,昌吉学院罗旭书记共管。


院士们在院士港察看建设情况


院士港自2024年7月建港半年来,建设速度很快。硬件方面,昌吉学院提供一栋科研楼,将一层和三层作为院士港的科研场地,二层为院士专家办公,展示和小型会议的场所。软件方面,一层和三层的科研仪器设备均已到位,基本可以满足医工交叉,融合创新所用的实验研究条件。二层的办公场所,展示大厅,小型会议厅,文件保管柜等均已配齐。昌吉学院还选派专人具体负责和管理,配备由相应的实验员和工作人员等。至此新疆国际院士港,基本上可以开工运行了。


院士们在参观院士港展厅建设情况


在院士港的建设期间,双方领导均对此给予高度关注,昌吉学院领导处在近水楼台的地位,关注、支持、指导等已成常态。中国院领导黄正明主席也时常牵挂院士港的内涵建设情况,半年期间曾两次(10月和12月)率队到昌吉院士港察看,座谈,听取汇报。已履行中国院对院士港建设中所赋予的责任。


院士们出席首次院士港会议

院士们在专题会议全景图



新疆国际院士港建成开工以来,首次迎来了由院士港主办,上海第七人民医院与昌吉学院共同承办的“医工交叉、融合创新”专项研讨会。会上由罗旭书记、黄正明主席分别致辞,禹宝庆院士并以上海第七人民医院院长的身份对“医工交叉、融合创新”专项作了情况介绍。

黄正明院士在致辞中讲到,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学科深度交融的时代,医工交叉已成为推动医学进步与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而我们此次会议,正是为了汇聚各方智慧,共探这一前沿领域的无限可能。


医工交叉,是医学与工程学的深度对话与协同共进。回顾历史,从 X 光机的发明到心脏起搏器的应用,从医用机器人的研发到智能医疗影像的兴起,医工交叉的成果已深深融入现代医疗体系的每一个角落,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与健康的保障。它突破了传统医学与工程学的边界,催生出一个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与应用领域,让我们对人体奥秘的探索更加深入,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精准高效。



院士们在专题会议上合影留念


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纳米技术、3D 打印等前沿科技的蓬勃发展,为医工交叉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我们能够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医疗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实现疾病的早期预测与精准诊断;利用纳米技术开发新型药物载体与诊疗试剂,提高药物疗效与安全性;通过 3D 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的医疗器械与植入物,为患者提供更贴合需求的治疗方案。这些创新应用不仅是科技实力的彰显,更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支撑,将重塑医疗服务模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医工交叉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差异、技术壁垒、数据共享难题等,都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坚韧的毅力去攻克。这就要求我们医学与工程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企业代表等各方力量携手共进,打破学科界限,加强交流合作。


在科研创新方面

我们要鼓励跨学科团队的组建,促进医学家与工程师的深度合作。医学家提出临床需求与问题,工程师运用工程技术与创新思维提供解决方案,双方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攻克难题。高校与科研机构应加强医工交叉学科建设,设置相关专业与课程,培养既懂医学又懂工程的复合型人才,为这一领域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禹宝庆院士设在昌吉学院工作站揭牌合影

在成果转化方面

我们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医工交叉创新项目的投入,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医疗产品与服务。同时,医疗机构要积极参与创新成果的临床验证与应用推广,让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医工交叉的创新成果。

   

在交流合作方面

此次会议就是一个绝佳的平台。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会议期间的学术报告、专题研讨、项目对接等活动,分享经验、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我们也期待通过这次会议,能够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展医工交叉合作研究与项目开发,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医工交叉,融合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担当。让我们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在医工交叉的广阔天地里开拓进取,为人类健康事业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受到参会者的青睐。


申报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在中国落地事宜

院士们在昌吉学院主题馆参观留影


关于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在中国落地一事深深的牵动每一位中国院院士的心。鉴于本科学院的院士港建在新疆,为了贯彻新疆马书记关于建立院士港,服务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示。拟计划将本科学院落地之事定在这里。经过中国院积极的努力及配合,现已将相关申请材料呈上,等待管理部门审核后的通知消息。


最后,在昌吉学院罗旭书记的陪同下,院士们参观了“昌吉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从中了解到昌吉州的发展历程,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明程度高,社会风尚新,正朝着现代文明城市迈进。同时反映了昌吉学院政治建院,创新发展的新理念。


院士们在院士港门前冰天雪地中合影     

寒冬的昌吉积雪成堆,冰雪交融,给人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方便。院士们为了院士港的建设和发展,冒雪踏冰,勇敢前行,不辱使命。




END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