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学科联合,直面感染新挑战,IDSC第十一届学术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最新动态
学科联合,直面感染新挑战,IDSC第十一届学术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2025-07-196


7月4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主办,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共同承办的IDSC第十一届学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次大会以“学科联合,直面感染”为主题,汇聚国内外微生物、感染、感控、临床药理、血液、重症、呼吸等相关领域顶尖专家,围绕细菌耐药、重症感染、院内感染防控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期间,《临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目细菌感染应对策略专家共识》正式发布,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指导。作为我国感染病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本届大会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展现了我国感染性疾病防治的最新成果与发展方向。





开幕盛况:

十年薪火,群贤毕至,

共话感染防控新篇章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杜小幸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张曦文教授共同主持开幕式。他们指出,全球化时代,感染性疾病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单学科协作已成为历史,多学科联合才是未来,唯有打破壁垒,实现联合诊断、协作治疗、资源共享,才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强控制。


图片

杜小幸教授(左)、张曦文教授(右)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张福会长,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谭映军院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邱海波教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医院俞云松教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王明贵教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向东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卓超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宗志勇教授、本届大会执行主席,解放军总医院解立新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教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黄英姿教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特聘顾问、解放军总医院陈良安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佰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王睿教授等领导专家出席开幕式。



邱海波教授:十年砥砺前行,多学科协作成果丰硕




IDSC主任委员邱海波教授回顾了专委会十年发展历程。自2014年成立以来,IDSC始终坚持以多学科协作为核心,推动我国感染性疾病诊治水平提升。专委会在指南制定、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当前细菌耐药、新发传染病等挑战,邱教授强调多学科联合的重要性,并提出构建全程化防控网络、深化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三大发展方向。


图片

邱海波教授





谭映军院长:军队医院在感染防控中的使命与担当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谭映军院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IDSC“平战结合”的学科建设模式。特别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专委会专家团队48小时内完成的《方舱医院感染防控手册》被译为8国语言推广应用。他表示,军队医院始终关注感染性疾病防治事业,未来将继续与IDSC开展多领域深化合作:联合开展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建设,共建耐药菌快速检测技术军民融合重点实验室,开发适用于野战环境的便携式病原体检测设备等,在传染病防控、智慧医疗等领域联合攻关,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图片

谭映军院长





张抒扬院长:协和经验助力感染学科发展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院长通过视频致辞,高度评价IDSC在跨学科协作、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她强调,在全球感染性疾病防控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多学科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期待本次大会能为感染防治带来新思路、新策略。

图片

张抒扬院长





刘又宁教授: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IDSC创始人、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教授深情回顾专委会创立历程,指出多学科协作是感染病学的本质需求。他特别强调,经过11年发展,IDSC已成为我国感染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平台之一,在指南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并对IDSC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图片

刘又宁教授





张福会长:党建引领,推动行业进步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张福会长表示,IDSC是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的优秀专业委员会之一,在感染性疾病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疫情防控等方面表现突出。他表示,协会将继续支持IDSC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工作,助力我国感染防控事业迈上新台阶。


图片

张福会长







旗帜传递使命
联合永续勋章


在庄重的交旗仪式上,本届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英春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解立新教授将会旗交接给下届年会执行主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卓超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向东教授,象征着IDSC学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图片

解立新教授、管向东教授、卓超教授、徐英春教授(从左到右依次)







智慧交锋:
前沿探索引领学科发展


大会学术环节精彩纷呈,多场专题报告呈现感染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向东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佰义教授共同主持的首场报告中,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教授带来了“下呼吸道感染致病原(国内与国外的不同)”,深入分析国内外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差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在“复杂情况下发热的处理”报告中,针对复杂情况下发热的处理策略提出独到见解。


图片

管向东教授(左)、陈佰义教授(右)

图片

图片

刘又宁教授(左)、黄晓军教授(右)


第二场报告由解放军总医院陈良安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焰教授联袂主持。


图片

陈良安教授(左)、康焰教授(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向东教授带来了“感染性休克之热点关注”的报告,分享了相关领域的热点与难点话题;浙江省人民医院俞云松教授则提出“CRAB培养阳性治还是不治?”的问题,就CRAB培养阳性的临床决策难题展开深入探讨。


图片

图片

管向东教授(左)、俞云松教授(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宗志勇教授共同主持的第三场报告同样亮点纷呈。


13.jpg

14.jpg

胡必杰教授(左)、宗志勇教授(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明贵教授在“hv-CRKP与CR-hvKP:同与不同”报告中,辨析hv-CRKP与CR-hvKP的异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分享“呼吸感染性疾病创新性研究”。


15.jpg

16.jpg

王明贵教授(左)、瞿介明教授(右)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施毅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药物临床研究中心王睿教授共同主持第四场报告。


图片

王睿教授(左)、施毅教授(右)


日本东京科学研究所Yoshiaki Gu教授在“日本临床实践中的抗生素耐药性防控与合理应用(AMR control and appropriate antimicrobial use in clinical settings in Japan)”报告中,介绍日本抗生素耐药性防控经验。此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轶坚教授带来了"去甲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重点阐述了该药物在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治疗中的关键地位和规范化使用策略。


图片

图片 18.png

Yoshiaki Gu教授(左)、陈铁坚教授(右)




图片



小结



IDSC第十一届学术大会如期召开,会期将充分展示我国感染病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多学科协作成果。从权威专家的深度报告到重要共识的发布,学术前沿的探讨到实践经验的分享,期待大会为感染性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IDSC将继续秉承多学科协作理念,推动我国感染防控事业迈向更高水平,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



END



扫码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